中國四大菩薩

2014112813:42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
中國佛教的特質。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愛心),九華山
地藏王菩薩代表大願(孝道),五臺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
性),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所以這四位佛教在
中國佛教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一般比
較大的道場也都會供奉這四大菩薩。

 

  大慈大悲觀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不單是佛教徒,就連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
般民間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最受歡迎的一位
菩薩。

 

  在中國唐朝時候,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略去「世」字而
簡稱觀音菩薩,相沿成習,所以現在世人多稱觀音菩薩。唐朝以
後,觀音菩薩多被塑畫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樣,以此來
表現觀音菩薩的慈悲。希望用母性的大愛,來表達菩薩對一切眾
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菩薩本無男女相的分別,而是為了度化
眾生,因此在很多觀音菩薩的感應故事裡,菩薩大多以女身示現,
這是眾生對無私之愛祈求的感應,是觀音菩薩慈愛的象徵,也是
菩薩形像多是女眾的原因。

 

  觀音菩薩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眾生受苦難,時刻不忘為
眾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樂,經上說:「世間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眾生多苦,所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眾苦煎熬,正希求
一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輔助與指導,而菩薩悲智雙連,以其平
等、普遍、廣博的愛心,贏得了「戶戶觀世音」的信仰與尊敬。

 

  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中,以耳根圓通,而被文殊菩薩稱
讚為二十五圓通中第一圓通,因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特別敏銳,容易藉由聽聞佛法或是梵唄唱
誦而起信。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觀音菩薩是
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二十位善知識,善財到補怛洛迦山的菩薩住
處,觀音菩薩為他解說「大悲行法門」。

 

  而《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則是敘述菩薩觀世音度
化眾生種種苦難,隨時隨處,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予
以救濟。凡是遇到危難的人,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菩薩便會即
時觀其音聲前往解救。

 

  中國民間根據《華嚴經》「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到補
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住處參訪菩薩的說法,結合菩薩在浙江定
海縣東舟山群島的諸多感應事蹟,認定這裡就是觀音菩薩在中
國的住處,名之為普陀山。沿襲下來,普陀山便成了信眾朝拜
觀世音菩薩的聖地。

 

  根據同樣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觀音」的形像。又有人
把善財童子與《法華經》中的龍女,共同做為觀音菩薩的左右
協侍。現在我們最常見到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千手代表
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薩眼到手到,有能力隨時隨處應
眾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觀音菩薩的慈悲,是真誠理性的愛心,視一切眾生如自己
的兒女,以愛心呵護之,以智慧調教之,是悲智雙運的代表。

 

  解救苦難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大地能承載萬
物,含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是現代人所共知的事實,用來
形容我們的心地也含藏無量的寶藏,要以孝道來挖掘。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為我們介紹地藏菩薩在忉利天
宮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在世尊圓寂之後、彌勒菩薩成道之
前,在這一段沒有佛法教化的時代,用孝道代替佛陀教化眾生。
並介紹地藏菩薩在無量劫前為婆羅門女、光目女時,為了救度
生前造諸惡業而墮入惡道的母親,而發大誓願,所謂「地獄未
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當然是實有其處,但是在這個地方,它也是一種表法,
表世間最苦之處,所以凡是至極苦難的時間與處所,都是地藏菩
薩救度眾生的場所。所以,地獄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場所,因
為這裡是六道輪迴中最苦之處。

 

  其實,地藏菩薩教化之處並不僅限於地獄,在這世間中,
凡有苦難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薩的身影。比如世間的種種天災人
禍,常常被形容為人間煉獄,當此之時,所有來幫助這些受難
者的人們,不都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嗎?

 

  關於地藏菩薩的故事,相傳唐朝新羅國王族出身的僧人金
喬覺,在玄宗時泛舟渡海來到中國。當他經過安徽池陽時,見
九華山峰巒起伏,林木蓊鬱,是修道的好處所,於是在山中擇
地而居,潛心修行,並得到當時山主閔公的護持。閔公之子又
跟隨他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閔公又禮其子道明和尚為師出家。
數十年後,金喬覺以九十九高齡示寂,肉身不壞,全身入塔。
因為他生前篤行地藏菩薩的行願,所以後人便把他當做是地藏
菩薩的化身來尊敬。

 

  現在九華山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就是當年金喬覺的修道處
。後人為紀念閔公護法之功與道明和尚傳法之德,於是就把他
們塑成一僧一俗作為地藏菩薩的協侍。

 

  我們常見的地藏菩薩聖像有許多種,一般廣為流傳的是佛經
中研形容「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
意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有些聖像頭戴五方帽,
這是我們所熟悉的地藏菩薩法相。

 

  般若智慧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意譯為妙德、妙祥、
妙吉祥。文殊菩薩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經常出現在般若系的經典之
中,與普賢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


    經典中常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這是說般若智
慧是諸佛的老師與母親,眾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
不能出現世間。但是般若智慧無形無相,不可觸摸,經上常形容
般若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很難用言語表達,故而用文殊
菩薩做代表,給凡夫一個智慧形象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
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提到:在東北,有個叫做清涼山
的地方,那裡有菩薩叫做文殊師利,他和他的眷屬及諸多菩薩共
一萬人,常在山中演說法理。而在中國山西的「五臺山」,因為
終年積雪,夏天仍然寒冷,從來沒有過炎暑,又叫清涼山,因此
眾人便以五臺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久而久之,這裡便為信眾們
朝拜文殊菩薩的聖地了。

 

  我們常見的文殊菩薩聖像,是腳跨青獅,手持如意(或寶劍、
蓮華等),頭戴天冠,身披瓔珞衣著,飄逸且雍容華貴,柔和中
帶若雅靜的天人像。獅子是獸中之王,有「獅子一吼,百獸膽裂」
之說,因此經中常常將佛陀說法比喻為獅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
對眾生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把獅子作為文殊菩薩的座騎,則是表
菩薩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煩惱。

 

  文殊菩薩的智慧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要保持
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門有句話說「慈悲用本,方
便用門」;有智慧為先導的慈悲與方便,才能長養菩提,接引
眾生。

 

  德行圓滿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三曼多跋陀羅」。他掌管一切諸
佛的理德、行德,代表「德」與「行」。據說他有延命之德,
發過十種廣大心願,決心要為佛教做弘法工作。

 

  普賢菩薩的尊號是「大行普賢」。白象是功德圓滿的象徵,
所以普賢菩薩的聖像大都是頭戴五佛冠,左手叉腰或執鈴,右手
執金剛杵,騎著六牙白象,這頭白象是大聖天王的神體。


    另外普賢菩薩的形象,在密教胎藏界是兩手合掌,或左手
執青蓮,右手伸掌;而在金剛界則為右手執青蓮,左手握拳。
普賢在金剛界又稱作「金剛薩埵」,即金剛手菩薩,是佛陀的
護法神,也是各種金剛的首領。

 

  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
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五十三位
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菩賢菩薩為善財童子說十種廣大的行
願,善財童子因此而圓滿成佛,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十大行願是普遍面廣大的修學原則,是佛法中一切行門的
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薩成佛的必修課程。一切眾生依此行願而
圓成佛道,一切諸佛依此行願而教化眾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薩
稱為位前普賢,位後普賢是倒駕慈航諸佛的稱呼。由此可知,
普賢菩薩是代表普遍而廣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
賢菩薩,因此不能執定他只是一尊菩薩而已!

 

  中國的信眾根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所說:西南有
山名曰光明,普賢菩薩游處其中,便認定座落在中國西南四川
省境內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我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
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面如滿月,
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徵是力大而穩重,所以常用來
形容菩薩的修行勇猛而穩健,不急不躁,徐徐疾進。象是白色,
表心地清淨;表菩薩以六度含攝萬行,牙尖破障,不畏一切障。
菩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菩薩,與毗盧遮那佛,
同稱為華嚴三聖。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了解觀世音菩薩的仁慈博愛、關懷一切,
地藏菩薩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文殊菩薩的甚深般若、廣大智慧,
要得到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踏踏實實的做到,才算是真實的孝慈
與智慧。所以四大菩薩代表著中國佛教的特質,也是佛弟子學習的
典範。